资讯内容 Content

[CIT2014]不变的宗旨、多样的精彩——完美体现合作、创新与转化的时代意义
大会主席高润霖教授专访
作者:高润霖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14/3/18 18:15:04    加入收藏
 标签:  关键字:CIT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不知不觉中中国介入心脏病学(CIT)大会已完美经历了一个轮回。在十二生肖的轮回中,回眸过去,体味到的是CIT变与不变的奥妙使命和发展历程。在十二年的发展历程中,作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窗口,CIT一直秉承“促进学术交流、强化技术培训和推进介入治疗规范化进程”这一不变的创办宗旨和历史使命。与之对应的是,每届大会都有其重点强调的独具特色主题,多样的大会精彩,使CIT为历届参会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新的时代使命吹响未来发展号角

  新十年赋予了CIT新的时代使命,使CIT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传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培训之外,大会更加强调创新精神与理念,从去年开始CIT这一大会缩写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C-cooperation(合作),更多地强调国际合作。目前,大会已与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年会(TCT)、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学会(EAPCI)年会(EuroPCR)、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CAI)等20多个国际知名介入学术团体展开了深入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联合论坛,使其学术交流水平真正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I-innovation(创新),飞速发展的中国介入事业亟需注入新鲜血液,强调创新。回顾过去,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得到了飞速发展,介入治疗病例数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与之相比,中国原创性研究的发展则极为滞后。因此,大会鼓励中国介入人士积极投身理论与技术创新,为中国介入事业的平衡和谐发展添砖加瓦。本届大会上特色研究首发公布,将为大家传递中国介入领域的最新创新性研究进展。

  T-transition(转化),鼓励进行转化医学研究。一方面,大会鼓励基础研究向临床的转化,促进我国研发的医疗器械等新产品从产品制造、理化测试、动物实验、上市前临床试验到上市及上市后研究,以期使其能更快地为广大患者服务;另一方面,大会积极推进临床指南向实践的转化,以期缩短临床实践与指南推荐之间的现实差距,力争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最新热点聚焦体现介入医学最具影响力进展

  介入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显著发展变化在于从原来的治疗血管狭窄性病变为主向结构性心脏病以及结构性心脏病以外的其他领域拓展,尤其是在结构性心脏病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则是其中极具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在历经PARTNER随机对照研究的验证后,为不能行手术治疗或外科手术高危的主动脉瓣钙化性狭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与过去的“标准”治疗相比其一年全因病死率降低40%以上。治疗二尖瓣脱垂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Mitralclip技术则为瓣膜病变介入治疗再添新鲜血液。

  新技术不断涌现    射频消融肾脏去神经(RDN)为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希望,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备受关注。近期公布的SYMPLISITY HTN-3研究未达到预期的有效性终点,虽研究结果尚未正式发表,已给不断升温中的这项技术泼了一大盆冷水,引发了人们对该技术应用前景的关注和讨论。本届大会特设肾脏去神经治疗专题研讨会,特邀该领域的权威专家深入讨论已有研究结果、探寻未来发展之路、展望应用前景。

  新器械大放异彩    随着相关研究证据的积累,生物可吸收支架已成为未来支架的发展前景与方向。本届大会特设专题讨论,传递生物可吸收支架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应用前景。现有药物洗脱支架中,金属支撑的作用在于预防血管弹性回缩,药物则意在预防平滑肌增生。通常支架置入半年后,就失去在血管内存在的意义,反而影响血管正常功能,生物可吸收支架则成为最理想的选择。

  目前多聚物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已经在欧洲成功上市,美国、中国及日本等多个国家也正在积极开展大型临床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当前,应用于临床研究的生物可吸收支架主要有多聚物型可吸收支架和镁合金生物可吸收支架两种。现阶段镁合金生物可吸收支架的问题在于吸收过快、支撑力不足、直径较大,小样本临床研究显示其再狭窄率较高,需继续改进。多聚物型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支撑力较不锈钢和钴铬合金弱,支架壁较厚,目前适应证主要限于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病变。

  目前,我国学者对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也在开展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多聚物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②对镁合金生物可吸收支架的镁合金进行改良,以期增加支撑力并延缓镁的降解;③自主研发铁降解支架,通过工艺改良加速铁的吸收,初步动物实验结果可行。

  可持续稳定发展——概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发展辉煌历程

  总体来说,回顾过去,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经历了一个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辉煌历程。一方面,介入治疗例数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治疗相关死亡率一直保持在与世界水平相当的较低水平。展望未来,进一步促进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平衡发展,进一步推进介入治疗的规范化实施,严格执行认证和质量监控制度,必将推动我国介入心脏病学事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再创新辉煌。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

点击排行 Top Hits

相关幻灯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5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